欢迎访问辽宁科技学院校友总会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 校友风采  >>  校友感怀

我与辽科的故事 · 只恐相逢是梦中 | 汉语言BG091班 李源
2024-09-14

时维九月,序属三秋,告别了聒噪的蝉,摆脱了狰狞的夏。《诗经》有云: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望向湛蓝的天空,她真挚、深情、热烈、纯粹,如同十五年前的那一天。还记得也是一个上午,红未衰,翠未减,冉冉物华依旧,拥抱着灼热的阳光与梦想,伴随着微醺的轻风与期待,怀揣着盎然秋意和对新生活的满心向往,走进了辽宁科技学院……

春韵

春为序篇,是播种的季节。如果把辽科类比为土地,那么我们这些种子都要被播种在这片土地里。春风又及,种子冲出泥土,向土地索要营养,如婴儿般,吸吮着母乳。但是孩子长大后,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谢母亲。许多人都不会提及自己的第一学历。究其原因,一是很多人的第一学历都是普通高校,努力升级到更好的学校后,羞于提及往事;二是一些用人单位很看重第一学历,即使后来读了博士,普通的第一学历也没有优势。说实话,我也有过这样的胆怯。但第一学历好比自己的原生家庭,哪个孩子会讨厌自己的母亲呢?年龄越是增长,阅历越是增加,越能理解母亲的不易,越能放下儿时母亲对自己责骂,越能包容她的不完美。

在辽科的土地上迎接每一天的曙霞、朝曦、晓雾、晨晴。终有一天,春苗长出了花苞,在春风的疏拂下,不经意间悄然开放,初呈秾丽的胭脂色,丝丝缕缕,有一种幽逸。但空濛的春雨很快将它的颜色洗淡,绽放出一派饶有风韵的雪白。花瓣层层叠叠,在初生柔叶的映衬之下,独立斜风细雨,瞻望四方,蹙然有思……

夏歌

夏云暑雨,是生长的季节。母校若是土地,老师就是雨露。我是2009级的学生,当初教我们的很多老师都已退休,对老师们的印象也定格在他们授业解惑的时刻。书写与几位老师的交集,记录一份师生情谊:

1、老卢(卢连斌老师):如同《水浒传》里每位英雄都有绰号一般,在学生眼里,很多老师也有一个可爱的爱称。老师的爱称是其独有的专属IP,一经提及,便能浮现其形象。被赋予爱称的老师一般都具有亲民特质、愿意和学生沟通、在学生间口碑较好。老卢就是其中一位。他的人物IP有两个标签,一是愿意用“海阔天空”一词,每次开班会,总说要“海阔天空”地谈一下(不设置主题,要聊很多话题)。二是独有的手机铃声——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。每当这个旋律响起,隔着百米,我们都知道,老卢来电话了。照毕业像的那一天,我不经意脱口而出:谁也别抢,我要和老卢照一张。老卢笑着指责我,怎么给老师起爱称呢。在我考研调剂失败时,卢老师帮我引荐其他老师,将我从无助的深渊中拉了上来。若是没有老卢的帮助,就没有我后来读硕士的经历,更谈不上读博士了,老卢是改变我人生命运的老师。

2、联姐(李联老师):网络上有个段子说,你永远不知道给你上课的老师有多牛,他可能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。联姐从来没炫耀过她的成就,我们后来才知道,联姐在本溪市基础教育界是“神”一样的存在。联姐这个IP也有其标志形象:一是每次上课手舞足蹈,自己完全沉醉其中,其颇具魅力的讲课方式极受学生喜欢。同学们都说,听李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。二是健硕的身体与永葆童心间的反差。联姐每天一则的朋友圈,使用的表情符号能达到上百个。看联姐的朋友圈一般都是在表情符号中寻找文字。不知是从文学中吸收了古人之智慧,还是汲取了日月之精华,联姐总能保持一颗“赤子之心”。如果把“思无邪”具象化,那应该是李老师的样子。

3、建平公主(杨建平老师):建平公主的爱称先是在老师间流传,后来传到学生间。建平公主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批专业课老师,大学课堂在我们心中的样子也是由建平公主用她的行动诠释的。今天回看,庆幸我们第一学期接触到的都是非常认真的老师。建平公主教的都是与写作相关的课程,每次都认真的设计课题,认真帮学生改文章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做田野采访的新闻写作课,建平公主没有在办公室偷懒等待,而是跟进每组学生一起采访。其实学生心里都有一杆考量老师是否认真的秤。这杆秤的衡量原则是:我可以不认真听,但不接受你不认真讲。我接触的几届学生对建平公主都有赞誉。师生关系是双向奔赴的,杨老师能走进学生心里,眼神中总是透露着让人信任的真诚,这也许是杨老师受学生认可的原因吧。认真是其第一个IP形象。第二个IP形象是——东北话,很多外省学生从建平公主的课堂接受了一场东北话的洗礼。“这家伙的”(感叹词,一般在强调极致感受时使用)、“合计”(思考一下)、“埋汰”(脏)、“卡倒了”(摔到了)、“抹身就来”(马上回来)。这些东北词汇都是从建平公主那学来的。

4、俞驰老师:俞老师没有爱称,没有爱称并非是不受学生喜欢,而是没有任何爱称能表达对俞老师的爱戴和尊重。如果说李联老师是从唐诗中走出来的,展现出一种盛唐的气象。那么俞老师就是从魏晋诗歌中走出来的,那是一种男子汉生于天地之间,可跪父母,但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;那是一种立于崖上,披轻峨、穿薄带,左手捂剑,右手问天的英俊形象;那是一种藉小舟于万顷碧波之上,口吟短歌,横槊赋诗,敢织日月的万丈豪情;是中国古代“士人”精神的现代回响。前几年,读了一篇俞老师写自己帮助弱势群体打赢官司的文章,极受触动。当今的读书人应该具备但极其缺少的精神,我想应该是俞老师的那份固守:坚守着应该坚守的坚守,执着着应该执着的执着,甚至执拗着应该执拗的执拗。如今,这些精神尤其缺失又弥足珍贵。

5、老赵(赵中高老师),老赵一点都不老,是一名英语老师,教我们时好像35左右,未婚。为了他的终身大事,我们班学生可操老了心。全体同学一直想把我们班苏美玉的二姨介绍给老赵,这个议题一直和老赵讨论了两年多。在大二要结束时,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。苏美玉的“二姨”来到了我们班。和老赵交流后,一切都向着“好”的方向进展。可老赵最后发现这是我们班搞的恶作剧——“二姨”是于辉同学戴假发扮演的。这次“事件”成了老赵著名的“糗事”,一时间广为“流传”。我们也成了他印象最深的一届学生。我们上大四的时候,老赵终于把自己“嫁”出去了,还邀请我们去参加他的婚礼,见证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。老赵终于不让我们为他操心了。

6、姚姚(姚冬玉老师):姚姚这个爱称是从下一届学生反向传给我们的。见了姚姚老师才知道,天下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女老师——身材匀称、声音温柔、谈吐优雅、情绪稳定。像是元稹诗里的古典美女跳了出来,更像是薛宝钗从《红楼梦》里走了出来。姚老师不知道的是,我们间的一次讨论,竟衍生出了我日后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。大三的一次课间,与姚老师聊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,姚老师说已经把最喜欢的小说《长恨歌》读了五遍。然而对于这部作品我却死活也读不进去。一部作品的接受差异竟如此之大。探索其中原委,也许是男性观照作品的视角和女性不一样。以此类推,如果要是以男性视角研究古典小说中的女性书写,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论证思路和结论。几年后,我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《四大谴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》。

限于篇幅,不能一一写出和每一位老师的交集。但老师们的雨露已沁入学生们的枝叶之中。雨后,宽窄不一的叶片上堆起了难以计数的晶莹水珠,有的叶尖上还悬挂着欲坠不舍的雨滴,有的雨水穿过叶子,不偏不倚的落在了树的根部,转眼间渗入泥土之中,去履行她“润物细无声”的使命了,这是大自然令人敬畏和感动的规律。

秋实

秋月秋蝉,是收获的季节。树上终于长出了果实。2013年,我们毕业了,但“果实”还有些青涩,缺少时间的打磨。如同每朵花的花期不一,果实的成熟也有早晚。其他“果实”如何成熟,是否历经磨难和痛苦,不能感同身受。只能书写自己和与自己相仿“果实”的心路历程:

中间为姚冬玉老师,左一为本文作者,右一为张小龙同学

我和同班张小龙毕业后的人生轨迹相仿。我们第一次考研失败后,决定二战考研。2013年,我们在学校附近合租房子备考。值得庆幸的是,我俩都上岸了,他上岸了云南大学,我上岸了辽宁师范大学。三年后硕士毕业(2017年),他又考上了南京大学的博士,我入职了大连市的一所小学,教书育人,娶妻生子。又过四年(2021年),他博士毕业入职云南大学,教书育人,娶妻生子;我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博士,辞去了小学的工作。又过了三年(2024年),他已在高校工作了三年多,我博士即将毕业,也要入职高校教书了。有的同学调侃我们的人生经历像是“逆袭爽文”。其实所谓的“逆袭”就是和自己做斗争,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。在考研、读研、考博、读博的过程中,时长伴有焦躁、失眠、颓惰的情绪和感受。如何实现困境的突破?——幸福与痛苦常常是一对形影相随的孪生子,要享受以后的幸福,就得承受目前的痛苦。傅雷在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说:“人一辈子都在高潮——低潮中沉浮,唯有庸碌的人,生活才如死水一般;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,方能廓然无累,真正解脱。”这么看来,我们并非庸碌之人,所以能感受到低潮的压抑;当然也不是有极高修养之人,所以才不能解脱。我们都是普通人,但宋代先哲曾说:“诗酒趁年华”,又言:“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”。所以,生活可以暂时苟且,但心中一定要有诗与远方。

冬暖

冬日暖阳,是收藏的季节。2009级的我们早已过了而立之年,时间正驱赶我们奔向不惑之年。青春与芳华早已逝去,但如赛缪尔·厄尔曼在短文《青春》中所言:“青春不是年华,而是心境;青春不是桃面、丹唇、柔膝,而是深沉的意志,恢宏的想象,炙热的情感;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。……无论年届花甲,拟或二八芳龄,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,奇迹之诱惑,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。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,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、希望、欢乐、勇气和力量的信号,你就青春永驻,风华长存。”这么看来,我们也可以把当下看作是青春。

朝夕如流,不觉间荏苒十五载。几天前看到母校的征文,本想动笔,奈何博士论文的写作到了关键时刻,不能中断;还有几篇要发表的小论文也在修改;手里还有整理曲艺名家书信的工作,可谓文债山积,只能推后。昨天,张小龙把他写的征文发给我看,并鼓励我挤出时间写一篇。今天终于写了出来,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。给母校写一点文字,也给自己的青春收藏一份记忆吧。

2017年和研究生同学告别,我写了《只恐相逢是梦中(一)》;2019年,和我的硕导梁归智老师告别,写了(二);2021年,和我的学生告别,写了(三);如今,写到(四),再回溯青春,和本科母校、同学们道一声珍重吧。

李商隐有诗云:直道相思了无益,未妨惆怅是清狂。今天终于理解了义山这句诗的内涵。

2024年7月9日

于浙师初阳湖畔

校友简介:

李源,人文艺术学院汉语言专业2009级校友。现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,古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