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辽宁科技学院校友总会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 校友风采  >>  校友感怀

我和辽科的故事 · 最忆是本溪钢校 | 测8341班 王国建
2024-09-03

编者按

6月22日,学校下发了在校友中开展了 “我与辽科的故事”征文活动的通知,此次征文活动,我们欣喜地收到了众多校友的踊跃投稿。在时光的长河中,每一段青春岁月都如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。当翻开校友们的来稿,那些 “我与辽科的故事” 便如画卷般徐徐展开,带着我们一同走进那段难忘的校园时光。让我们一起跟随校友们的文字,重温那些美好的岁月,感受辽科的温暖与力量。相信这些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辽科学子,在未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,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,为辽科的辉煌增添新的光彩。

 

 


时光如梭,岁月如歌。忆学校最忆是钢校。今年是母校建校七十六周年,也是我离开母校四十周年。在莘莘学子中,我是普通一员。走过风雨历程,无惊人业绩可晒,平平淡淡退出工作序列。但总有一根弦拨动我回忆那两年的钢校生活。



 

 

一九八一年九月,我从西施故里诸暨乘坐绿皮火车,一路劳顿到本溪,学校把我们接进辽宁省本溪钢铁学校大门。钢校坐落在平顶山下,行政楼、宿舍楼背靠山,教育楼、实验楼等面朝山,远远可眺望平顶山。学校当年是冶金部直属三所重点中专之一。学校大门有点陈旧,但大门里两颗参天白杨,合抱粗,伟岸耸立,不禁让我想到茅盾的《白杨礼赞》。去教育楼要过大马路,并从小桥上走过,这条张家河长年无水。教育楼后是一片槐树林,春天的时候,槐花芬芳的甜味让人忘记上课的铃声。大门斜对面是3路无轨电车站,可以直达本溪百货大楼。我们入校时,学校食堂要绕过小草场有一段路,后来在通往教育楼右侧林地上建起新的食堂。

 

 

刚入钢校就体验军训。入学第一周,全部新生到小操场进行正规军训。因学校邻居是驻军437部队,军训请的是部队教官。立正、稍息、向左转、向右转、正步走。校园生活刚开始,立马军训,每天搞得精疲力竭。一周后学校组织军训成果比赛。每个班排成四方纵队,从主席台正步走过,看谁步伐整齐,精神抖擞。阵势虽然不及阅兵式雄壮,但各班气势也不弱,我们班还得了个三等奖。现在各大院校进行军训,但感受肯定没我们那时深刻。

 

 

第一个新年,学校专门组织新年文艺汇演以及年夜饭包饺子活动。印象深刻是我们班傅同学与测42班的马同学合跳《红色娘子军》。傅同学有舞蹈基础,在当时男同学中十分少见。他们跳得很成功,舞姿优美,相当出彩,同学们送上阵阵掌声。新年年夜饭给我们包饺子,在物质不丰富八十年代初,应该说学校是用心良苦,让我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的学子,忘却想家愁苦,体味学校大家庭的温暖。那晚我记得非常清楚,班主任好象觉得我没吃饱,特意给我加了一些。其实我是第一次吃饺子,还在品味中。

 

 

 

 

学校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,有些制度含有半军事化的元素。钢校的晨跑,雷打不动。晨跑由老生带新生,老生在前面跑,我们在后面跟跑。每个班四个人一排组成方队,由体育委员边上领跑,俨然跟部队早操一样。每天早晨铃声一响,班长与体育委员到每个宿舍来敲门及检查,十多分钟就排好队,然后跑步出发。除了下雨下雪天,即使结冰的日子也要跑。严冬,戴着帽子,耳朵似刀割般生疼。有同学在积冰的路面上脚底打滑摔跤,也爬起来跟上队伍。值班老师与学生会的同学在晨跑拐弯往回跑处清点班级人数,每天记录,作为班级争优考核扣分依据。有时内心也想偷懒,但后来慢慢习惯了。这个晨练,已久久为功,延续至今。

 

 

 

 

学校有夜自修,这是我没想到的,像读高中一样。每晚两节自修课,周六晚上不用上。自修课纪律班委会管着,偶尔班主任老师来巡查。迟到早退要请假,无故不上课要扣分。同学们确实比较自觉,自修课跟正常上课一样努力。夜自修结束后,必须马上回宿舍,宿舍熄灯时间是固定的。又是铃声一响,宿舍要全部熄灯。哪一个宿舍超过时间不熄灯,学生会就来敲门了。熄灯后还不能聊天,走廊里有人盯着,有敲门提醒你睡觉。宿舍还搞标准宿舍考核,达标宿舍每人发一个床单。这个标准宿舍有点军人宿舍味道,被子要叠成方块,箱子要放得正齐,门窗、宿舍要卫生、整洁,学生会每周要检查,不符合要扣分。要达标也有点难,宿舍的人要心齐,达标才能奖床单。学校严禁学生吸烟,这条有点苛刻。我们当中还有在社会上闯荡过的,有吸烟习惯,一时半刻戒不了。但学校严加看管,一经查实,严肃处理,屡次不改,直接纪律处分。我们班也有几位抽烟,因偷偷抽被查到,因而得过处分。

 

 

我们学制两年,学校在课程编排上还是精心筹划过的。当年矿山测量中专自编教材还空白,大学教材又不适宜。记得《测量学》是大学教材,后来《控制测量》是冶金部编制的统一教材。学校在实习环节上抓得特别紧,两年时间里有地形测量、地质学、矿山测量、毕业设计等阶段性实习。地形测量自己布控制网,其中有一个测量点在平顶山上,在平顶山上架经纬仪,进行角度测量。那时平顶山还是小路,草木茂盛,爬上去比较费力。不像现在是景区,有索道可以上下。地质实习就在本溪山山沟沟。授课老师是李志新老师,那时还是讲师,但知识渊博,熟悉本溪地质状况。从出露地层中探寻地质年代,寒武系、奥陶系、白垩系等等,每个人背一个地质包,一把榔头,认真敲打岩壁,认识断层、褶皱,寻觅古生物化石。真有一位同学找到一块化石。李老师还带我们去过本溪水洞,印象已模糊。早期水洞是纯自然风貌,不象现在是5A景区。2013年同学会,曾乘船进入洞内游览,也想不起李老师站在那里向我们讲解水洞成因。每年春天,长春地质学院学生都要到本溪定点实习,住在我们钢校。因本溪是最负盛名“地质摇篮”。露天矿山实习在鞍钢眼前山铁矿。眼前山铁矿露出山体已挖光,已向下开采,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延伸下去,如巨大脸盆。一周后乘火车去丹东井下矿山实习。第一次乘罐笼下井,还是有点紧张,跟着测量组老师傅,铃声一响,罐笼唰唰往下去,竖井比较昏暗,一晃是一盏灯,一晃是一段黑,沿着轨道咣当咣当响,到井下一个纵断水平巷停了下来,沿着巷道往里走,到掌子面测量放样。两个矿山实习,时间比较短,但理性认识比较清晰。毕业分到漓渚铁矿,从事井下矿山测量,也就不觉得井下工作慌兮兮,这一干十八年。

 

 

 


两年中专生活转眼结束,我们毕业都各自回到本省。因刚改革开放,各大矿山急需大中专生补缺,尤其是我们浙江矿山,十年文革出现断档。我们分配也简单,用圆规量一下,哪家单位离家近就分到那里。离开母校四十年,但母校教诲终身受益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、困难,勇毅前行。特别是通过不断学习,以适应社会变革。2000年,矿山不景气,自己四十岁转岗,选择造路造桥行业,在不断进取中有自己立足之地,也为母校增辉添砖加瓦。平凡的一生,成就不平凡的路。高速公路、特大桥、高架桥、隧道等工程都有自己走过的脚印。今年正逢母校七十六年华诞,遥祝母校办学路上踏波前行,创造新的辉煌。


 

 

校友简介:

 

 

王国建,男,汉族,196210月生,浙江省诸暨人,本溪钢校1981级矿山测量专业毕业,现浙江省公路工程甲级监理公司项目总监、交通运输部监理工程师、道桥高级工程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