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四月,与母校校友办公室的张士芳老师取得联系后,我便很想写一篇回忆母校的文章,但是俗务缠绕,直到现在才终于开始动笔。
文秘09班同学在老校区教学楼前合影,前排半蹲者,从左往右,分别是:张坤(本文作者)、宿社孝、谢敏伟、刘爱军;后排站立者,从左往右,分别是王芬芬、石云升、高卫红、洪晓华
自从2000年7月离开本溪,迄今已经23年了。我想起了刘禹锡“巴山蜀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”的感概,以及白居易对刘禹锡的称颂——“亦知合被才名折,二十三年折太多”。相比于古人的家国情怀,吾辈那些小确幸实在不值得一提,另外,我深切感觉到这二十三年“舍离圣教入娑婆,名海利湖沉浮多”。今不揣浅陋、勇于执笔写作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,回味、咂摸当年老师的教诲,反思自己人生的历程,或许对在读的校友们有一定参考意义。
首先要说的是金铁纯老师。1998年9月,我们大一,金老师已经59岁了,我们上大二的时候,他就退休了。但就在大一这一学年,金老师给我们开了好几门课,中国历代散文选、中国历代诗歌选、中国史纲要、中国旅游地理,翻看旧教材,看到里面记得密密麻麻,就知道当时老师讲得有多细致了。一学年开四门课,又加上授课对象是一个才四十多人的班级,金老师和我们之间的熟稔程度就不用说了。这些文秘专业的专业课让我们受益良多。
金铁纯老师
同学们记忆深刻的还有金老师面向全校开设的中华文化系列讲座,这个讲座面向全校,而地点就在我们文秘班的教室——教学楼一楼右侧最里面的那一间(当时我们每个班都有固定教室),这间教室只有一个门,也就是后门,很封闭,现在想来真是太适合学习了。中华文化讲座从《论语》、《道德经》到唐宋历史、文学,涉及面很广。每一讲都由金老师亲自书写海报,还记得他的字很粗大遒劲,并且每次讲座都有正标题与副标题,记得有一次的题目大概是“烛影斧声——宋太祖兄弟的权力之争”,这个标题到现在我都记忆深刻,其他的那些标题不太能清晰记得,但是内容仍然没有忘记,比如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、武则天的人生故事、笠翁对韵等等,金老师一边讲述,一边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古诗文,他体力充沛、声音洪亮,等大家抄完以后,他擦掉后又接着边讲边写。感觉讲座好像持续时间很长,从早上8:30到11:30,印象中金老师中间没有休息过。后来,文秘班的教室坐不下了,讲座改到了办公楼后面的阶梯教室里进行。
有一次讲座正值五一假期,当时的本溪五一期间还可能飘雪,天凉嗖嗖的。可能很多同学回家了或者出去旅游了,而讲座已经提前贴好了海报,并没有改期,仍是在周六上午。那天,只有我们宿舍的几个同学去听。金老师看到只有我们几个,表情并没有什么变化。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——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,接着,他就给我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。大概的内容是夸奖我们几个人假期仍能坚持听讲座,正是体现了艰苦环境下松柏后凋的难得精神。这句话对我们有很大的鼓励,现在想想,倒是很愧对老师的评价,松柏并非不凋,而是在凋零旧叶的同时慢慢长出新叶,这里面不仅有坚守、气节、意志,还有自我革新的一面。想想离校的二十三年间,在物质欲望与现实需要面前,诚然在努力拼搏,但是精神向度的方面还是被冲击了、弱化了,咂摸老师教诲,学生仍需努力。
图为文秘09班毕业聚餐时,学生们与崔万秋、金铁纯两位老师合影。
其次要说的是黄金章老师。时间到了大二的下学期,金老师退休了,中国旅游地理课没有完成的部分由黄金章老师来上,我们的大学就是这样匆匆,两年制大专现在已经很少见了,那时的我们就是这样,大一是新生,大二是毕业班,好像有些速成的味道,但遇到了好的老师,也会让学生在短期内出成效。才一年半的时间,我们这帮小青年也都刮起了胡须,歪斜地穿上了西装与皮鞋,像个小大人的样子,稀里糊涂就要进入社会了。黄金章老师在此时开课,便具有了明显的针对性——毕业生应该何去何从?这门课是中国旅游地理,但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学到了哪些旅游和地理知识,或许当时也无心再深入学习吧。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黄金章老师奔放洒脱的上课风格,他写字时总是用很大的力气,每一个粉笔字在黑板上入木三分,还记得第一次课他介绍自己时,那个“章”字一竖拉得很长,令人印象很深。
黄金章老师
那时的黄老师是继续教育学院的负责人,参与了很多继续教育方针政策的制订,了解很多最新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发展策略。当时的时代背景是,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,各地民营企业逐渐兴起但还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,人们心目中还是想着要进国家单位、国有企业,我爸就常常告诉我要进个国营单位,端上铁饭碗,当时人们嘴头上还常常挂着“分配”这个词,但实质上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存在了。在当时的现状,就业谈何容易?我春节前在徐州也跑了几家人才市场,并不太理想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大家对未来都不太明了,我估计黄老师看出了大家的心思。所以,他的“中国旅游地理”,更多是一种信仰的“中国”、思想的“旅游”、行动的“地理”。在黄老师的课上,我知道了如果你每天阅读2000字,你每天书写500字,一个月、十个月、十年将会怎么样?在黄老师的课上,我还知道专科生也是可以考研的,并且我们前几届文秘班的同学就有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的先例。就这样,一次次课,老师额头冒汗,情溢教室、字满黑板,或鼓舞激励,或方法论指导,给那些迷茫无助的孩子注入精神力量。文秘09班的同学,几乎人人都有一把辛酸泪,毕业时全班只有杨继华同学签约太原农林牧有限公司,其他人都没有正式签订就业协议。我投出去不少简历,毕业前却没有参加过一家面试。而杨继华在太原那个公司铡草三个月之后,南下广东,经历了不少磨难。但是,我们却坚韧而顽强地一步步走到了今天。我想,这里面一定是有黄老师的鼓舞与激发。
文稿写毕,发给黄老师提意见,他建议我把介绍自己从专科毕业到考硕士、考博士、做博士后,最后到高校任教的历程写一下。黄老师认为,这对母校而言是一种教育资源,或许可以激励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奋勇向前。我接纳了老师的建议,但只想像上文这样一笔带过,不愿多言。因为我虽然在学业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,但是另一个侧面的欠缺——对亡父的愧疚、对家人的回报不足而生的惭愧使我无颜下笔。已过不惑之年,我才醒悟,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相比于心性修为的完善是多么微不足到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领悟、践行两位恩师的人格精神、奉献情怀是我一生都要努力的方向。
正如中文02的学长、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朱永峰校长所说的那样,对母校的感恩,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加深。我也是一样,随着年龄的增长,才对自己年轻时某些无知而自大的言论感到惭愧与忏悔,而仔细咂摸在校期间老师们的言传身教,正是新一轮成长与进步的最好契机。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,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校友的回忆文字,从中让我们体会在校时的精彩瞬间。
(作者张坤,系1998级、文法系文秘09班校友,现供职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)